每年春耕时节,内蒙古卓资县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农民就将上年储藏在地窖里的马铃薯取上来,切块成籽播入大田。这样的马铃薯既是食用薯也兼作籽种。食用兼作籽种的马铃薯科技含量低,缺乏抵抗病虫害和病毒的基本能力,而且再生功能弱、产量低。多少年来,开发区的农民以其懵懂和无奈,吟唱着马铃薯春种秋收冬藏三步老曲,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籽种老旧,产能逐年下滑,严重制约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严重影响着农民增收致富。种一坡、收一车、煮一锅,是过去卓资县农业综合开发区马铃薯种植的真实写照。
2010年以来,内蒙古民丰薯业有限公司在卓资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从马铃薯种薯革命入手,不断创新机制,做大做强马铃薯种薯产业。种薯品质的提升,催生了马铃薯产业的大发展、大变革。一向不起眼的马铃薯,变成了卓资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实行种薯革命,卓资县委、政府在政策、项目、种薯推广、土地整合等方面给予民丰公司极大的支持帮助。民丰公司每建一亩智能日光温室,县财政为其补贴两万元资金,每建一亩大棚,县财政为其补贴5000元资金,每繁育一斤籽种,县财政补贴0.5元等。在种薯推广方面,全县各乡镇社区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老百姓从基地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使用民丰薯业公司生产的马铃薯产量究竟有多高,同时也从试验示范中学会了科学种植马铃薯的全程技能。在土地整合方面,相关部门、乡镇,全力推行“公司+农场(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利益联结模式,通过“反租倒包”、“承包经营”、“聘民为工”等方式,先后为公司流转繁育种薯所用土地15000亩,旱田改水田6000余亩。在设施配套方面,县电力、水利、农业、科技等部门通力协作,为民丰薯业公司新打机电井32眼,公司的种薯繁育基地全部用上了滴灌、渗灌等现代化节水灌溉设备和智能化温室调控设备。在用工方面,全县为民丰薯业公司聘用农民工、近年来返乡的大学生8000余名。2014年,县农牧业局的30余名干部职工带上馒头、锅灶,义务为十八台薯业基地打工,补充人力。县科技局调派10名科技特派员,常年在基地开展技术指导,每年为种薯基地的农民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在物资配备上,县委政府于2012年在各种薯基地配发液体肥3吨,配置拖拉机2台、链轨车1台、翻转犁2张、玉米播种机2台,机电井新设备5套。公司也不断加大机械化改造力度,投入近亿元从国内、外购置了播种机、收获机、中耕机、喷药机、施肥机、杀秧机、GPS导航仪等大型现代化农机设施、设备。还先后投资4800万元,在卓资热电公司附近建成5568㎡的双拱双层连栋温室,3840㎡可年产(2季)400万粒原原种的智能温室(内装移动苗床)。投资1300多万元建成了年储藏能力1万吨马铃薯的智能储藏库。
县委政府的倾力支持,薯业公司的不懈努力,有力地促进了马铃薯种薯事业的快速发展。到2013年,公司在卓资镇、旗下营镇、红召乡、大榆树乡等8个乡镇、10个行政村建起4个标准化脱毒种薯生产农场,种薯繁育面积达到1万余亩。 2010年至2013年,公司累计为卓资县繁育优质原原种种薯10余万吨。种薯繁育亩产达到2.5吨,年总产量达2.5万吨。
种薯革命带来了卓资县马铃薯产业的辉煌和鼎盛。2010年以来,卓资县每年规模化种植马铃薯30万亩,其中绝大部分使用了民丰薯业公司繁育的种薯。种薯不但从根本上消除了马铃薯病菌病毒,消除了腐烂霉变等致病因素,而且大幅度提高了马铃薯种植的单位产量。这几年,凡是使用了民丰公司繁育的马铃薯种薯的土地,每亩产量较过去使用的老品种增加50%以上,全县农民由此创收1500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2013年,十八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共种植马铃薯300亩,使用的籽种都是民丰薯业公司繁育的“克新”、“夏波蒂”、“狄西瑞”等优良品种。合作社严格按照科技流程种植、管理,马铃薯亩产达到2500公斤。按市场价计算,每亩收入5000多元,比沿用老品种增收2500元。
种薯革命,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严密产业链条。这几年,卓资县通过马铃薯这项主导产业的种植,盘活土地1万余亩,民丰公司每承租农民一亩土地,给付农民240元人民币。民丰公司每年招聘上千名农民工在种薯繁育基地打工,他们的平均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其中百名长期工的月工资达4000元。种薯繁育和马铃薯产业的不断扩张,拉动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和市场交易等第三产业,卓资县每年有200多辆机动车从事马铃薯贩运、仓储、销售,收入十分可观。(《实践》201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