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李国卿
这些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凉城县现代农业发展注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农民增收插上了金色的翅膀,圆了他们多年来的"幸福梦"。
凉城县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南部,是蒙、晋、冀三省(区)交界的中心地带,县域总面积3458.3平方公里,共辖9个乡镇(办事处),132个行政村,总人口24.9万人,耕地面积95万亩,是内蒙古自治区28个产粮大县之一,全区重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现在,全县每年可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4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人达到7521元,且连续4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过去的凉城县,由于立地条件差,加之长期农业投人不足,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兴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多数年久失修,农业灌溉、防洪、排涝功能基本丧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制约。如永兴、边丰两大水库灌区原先灌溉使用的渠道已基本荒宪或堵塞,山区大部分农田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出现困难;全县农村"断头路"、"泥巴路"成为农民的心头之痛,不仅给生产和出行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直接影响到农机作业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该县自2002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来,坚持把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截止目前,全县农发项目区累计投入土地治理项目资金13758万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11688万元,农民自筹资金2070万元,完成改造面积16.31万亩。项目区新打和修复配套机电井697眼,安装输电线路239.4公里,铺设地下管道949.1公里,衬砌渠道145.81公里,改良土壤4.64万亩,修建机耕路439.74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1.19万亩,实施科技示范推广面积3万亩。通过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的配套投人和综合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特别是近年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乡镇,成效更加突出,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岱海镇马坊滩和弓沟沿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经过2012-2013年度的项目建设,不仅基础设施全面配套完善,耕地质量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2014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突破900万公斤大关,比项目实施前增加了417万公斤。当地一位老农感慨地说:"从来没种过基础条件这么好的地,这都多亏了农业综合开发,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
凉城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首先坚持规划先行。为了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标准,并能长期发挥效益,他们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依托自治区水科院的技术力量,科学制订了高标准农田中长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在规划和计划的指导与约束下,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一年一小片、三年一大片,逐步形成规模。前期工作还着力抓好三个环节:一是科学选定项目区。按照土地资源潜力大、有一定开发基础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科学选择项目区,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二是认真抓好工程设计。为了合理安排水、田、林、路等土方工程和桥、涵、闸、站等建筑物配套工程建设,县农发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深人现场实地査勘,充分征询当地干部群众和农林水等部门意见,并采用GPS卫星定位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定位,杜绝了随意变更项目计划现象的发生;三是合理进行工程布局。坚持按区域农业发展需要,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水系、村庄等内外部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工程布局,同时采取"集中力量,重点投入,连片开发"的方式,不断加大规模开发的力度。
其次强调综合治理。以水系建设为核心,以土方工程为先导,进行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做到桥、涵、闸、站全面配套。特别是重点加强灌排系统建设,带动林、路配套,确保项目区排灌自如,机耕路晴雨天都能畅通无阻,使农机作业率提高到了75%以上,农田防护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在科技推广方面,采取科技委托的方式组织项目实施,针对当地气候特点,引进作物新品种进行改良实验,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再进行大面积推广,确保推广效益。近年来,除了引进高产玉米品种,还进行了肥料、株数及新型农机具推广试验,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科技贡献率达到了55%以上。
第三注重管理创新。为促进农发工作上水平、上档次,凉城县农发办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各项制度规范操作,认真执行项目工程招投标制、项目建设公示制、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工程监理制以及农民质量监督员制、工程建后管护制、绩效考评和监督检査制等,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狠抓落实,创新做好各项管理工作。一是项目招投标,根据项目建设实际情况,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从节约工程投资,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期,便于施工管理角度出发,科学划分标段,合理确定投标人资格。同时认真编制招标文件,采取科学合理的评标方法。招标工作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执行规定程序,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及"择优、诚实、信用"的原则,择优选出一流的施工单位承建项目。二是项目监理,在安排专业监理的同时,还配备了县、乡、村三级工程质量监督员,形成"四位一体"的质量监督机制。三是项目验收,实行竣工一项工程验收一项工程,验收人员从县审计、纪检和评审中心抽调,对于验收合格的工程,及时办理报账手续和结算支付。四是工程管护,对验收合格的机电井、管网、桥涵、变压器、防护林带等工程及时进行产权移交,帮助乡镇和行政村建立管护组织,安排一定的管护经费,以利开展管护工作。此外,还通过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以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为平台,统筹相关支农涉农项目资金,形成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作合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凉城县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的成效, 给全县带来可喜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以岱海镇马坊滩和弓沟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为例,共改善灌溉面积9600亩,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400亩,井灌区灌溉水利用率从原来的50%提高到86%, 年可节约水量137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了一座小型水库;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82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720 多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700多元,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岱海镇马房滩行政村主任王锁告诉笔者:以前全村有5000亩旱地,全都"靠天吃饭"。建成高标准农田后,耕地大变样,玉米增产四成,马铃薯增产七成多。他种了17亩地,往年收人七八千元,2014年提高到了一万七千元。他还说,科技推广挖出了土地的增产潜力。去年项目区投人30万元科技资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种了1500亩玉米示范田,增产40%左右,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今年玉米种植面积一下子就扩大到了占项目区耕地的一半以上。
提起农发项目带来的好处,村民们更有说不完的心里话。这个说,"土地集中连片后,我们也鸟枪换炮用上了新装备。购买农机具享受国家50%的补贴。大伙儿一下买了140套,我们用上了旋耕机、播种机、全膜覆盖机,还有玉米脱粒机等现代农机具,种地的信心和水平都提上来了。"那个说,"浇地不愁了。以前我们村井灌、库灌都能行,可井少水库远,浇一次得排好几天队,大水漫灌费水费钱,还耽误农时。现在机井、管道分布田间,旱能浇,游能排,丰收有了保障,一亩地生产成本还能下降10%。"还有人夸赞,"以前树紧挨着地,吸得庄稼长不好。项目办釆纳群众的意见,施工时把防护林栽在路和渠道中间,既不吸地,又保护了农田不受风沙侵袭。"
农发项目的实施,不仅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激发了当地群众关注项目、参与建设的热情。通过综合开发治理,项目区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老百姓全都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 纷纷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受益者和项目工程的维护者。农发项目的实施, 还在当地干部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如今,当人们踏上凉城大地,走进农发项目区,呈现眼前的到处是崭新面貌,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齐全、田间道路畅通无阻、林网建设合理适宜,俨然一幅引人人胜的山水画卷。这画卷中,碧水蓝天纯净自然,阡陌沃土五谷丰登,农民的"幸福梦"就从这里开始。(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农发办 凉城县农发办)(《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15年第2期,总第1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