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俊 曹达喜
夏秋季节,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化德县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区,只见满目诱人的翠绿,一阵清风吹过,掀起层层绿浪。一望无际的紫花随风摇曳,草地上空盘旋着成群的鸟雀,蝈蝈的鸣唱声不时传入人们的耳鼓,尤其是空气中浓浓的芳草香沁人心脾。五颜六色的花,绿茵茵的草,蓝蓝的天,共同编织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此情此景,与西面不远处非项目区内土壤裸露、植被稀少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人们驻足在项目区公示牌前,从那字里行间不难找出答案——是农业综合开发,让原本同样是赤沙沙的地上长起了绿茵茵的草。
转变观念,筑起北疆绿色屏障
化德县地处阴山北麓,系干旱、半干旱地区,有各类草地面积234 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1%。过去, 化德县由于过度开垦荒地, 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天变黄了, 山变秃了, 沟变深了,植物种类变少了,动物变小了。整个大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坡地水冲了, 沟地沙埋了, 旷野上除了几束芨芨草外, 就只是裸露着的地皮和飞舞的蝗虫。上世纪九十年代, 全县耕地有80% 沙化,草场有46% 退化,森林覆盖率仅有4.3%,而且风蚀沙化面积每年以2.5% 的速度扩大,部分乡村沙进人退, 生存条件恶劣, 许多群众被迫举家搬迁。
为了改变这黄沙漫漫、遮天蔽日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化德县委、政府把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当做一件大事来抓,作为一件惠民实事来落实。他们制定了具体的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农牧民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将草场分为沙化草场、优先保护草场和可利用草场,有针对性地采取禁牧、轮牧和季节性休牧的治理措施,对牛羊进行舍饲圈养。化德县农发办还多次组织人员到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等地考察学习,从而提高了认识,学到了办法,更加坚定了搞好生态治理的信心和决心。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县农发办组织力量编制了草原建设中长期规划,依据规划提前选择预备项目区,要求立项的村通过全民表决同意,由村委会逐级上报,县农发办逐一进行实地勘察,经过认真筛选,将具备建设条件的地块确定为备选项目区报上级部门审批。近年来,化德县通过实施农发草原建设项目,对土地资源利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区域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目前,全县人工草场全部种植以紫花苜蓿、沙打旺、草木樨、冰草为主的优良牧草,由于感受到了增收的实惠,广大农牧民种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过去阴山北麓的主要风蚀沙化区,如今成为了北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因地制宜,打造草原建设样板
化德县在实施草原项目的实践中,逐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他们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草原类型和牧草生长特点, 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开展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场建设。如对以羊草等根茎为主的禾本科草地,采取围栏封育、切根补播和施肥等措施;对以针毛为主的荒漠化草原,主要采取围栏封育、浅耕播种多年生耐旱的农牧老芒麦和沙生冰草等禾本科牧草;在草原化荒漠区,采取围栏封育、补播种植旱生品紫花苜蓿、柠条、披碱草等优良草种。同时严把种植技术关,播种前做到精细整地,按量下种,要求保墒整地与播种同步进行。强化围栏封育措施,以“围”突“围”,加强管护。因为管护措施到位,草场建设效果显著,特别是改良后的草场,植被状况有了明显的变化,植被覆盖率由改良前的不足30%提高到80% 左右,产草量由改良前的亩产30 ~ 50 公斤提高到亩产200 ~300 公斤。
解决好水的问题,是草原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化德县地处丘陵山区,为了确保旱能浇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当地坚持以水利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地下水源比较丰富的乡镇,通过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以新打和配套机电井、埋设地下输水管道和配置喷灌设备为主要建设内容,积极发展节水人工草地,扩大草场浇灌面积,增加草场产草量。在丘陵山区和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水源奇缺的项目区,则实施移动喷灌工程,采取打机井配套移动喷灌机和低压输水管道的方法,发展微喷灌。项目实施后,单井喷灌面积由原来的100 亩左右,提高到了现在的200 ~ 300 亩,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节水70 ~ 80%,每亩节约水费15 元左右。利用地埋管道代替明渠输水灌溉,既避免了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透损失,又避免了渠道占地,同时还节省了大量渠道清杂用工,深受农牧民的欢迎。
草原项目是财政支持农村牧区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为了保证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化德县农发办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完善以农民为主体、政府辅助、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投入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地方资金投入增长,实现农民自愿同政府引导有机结合。二是完善自我积累、滚动开发的机制,探索支持新方式,以“做大蛋糕”实现“水涨船高”。三是完善资金管理和监督检查机制,不断强化农发资金“三专”管理,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四是全面推行项目资金公示制,通过张榜、公示牌、媒体等多种形式,将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和建后管护情况及时向社会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这些措施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开发惠民,促进农牧业持续发展
绿锁黄土地,开发惠民生。化德县农发草原项目经过五年多的建设,昔日的黄沙被绿色网住,再也动弹不得,草原建设规模也由初期的不足2000 亩,扩大到如今的7.8 万亩,项目区年均新增干草480 万公斤,优质饲草360 万公斤,新增农业生产总值31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80 元以上。治风沙,脱贫困,草原建设项目让老百姓感受到了真正的实惠。种草的农民笑了,因为他们从绿色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过去赤沙沙的地上寸草不长,现在变了模样,草长的都没了膝盖深,还时常有野兔出没。连村里的老人都说,几十年没见过这样的情形了!”村民们无比赞叹。
化德县刚开始实施草场改良项目时,农民大都持怀疑态度,经过县农发办挨家挨户地宣传草原建设的好处,同时选准几个示范户打井、搞膜下滴溉、建青贮窖,没想到一年下来,小小生态草变成了钱串串,看到这一切,全村人都服了。不太爱说话的58 岁农民刘旺谈起这事儿,立刻来了精神:“通过草场改良,我哪年纯收入都能达到两万元,我看县农发办领导一趟趟来,话说得也在理,就把家里的2000 亩旱地全部拉上了网围栏,草场不但得到明显的改善,牲畜的膘情也比以前好多了。2011 年购进的8 只羊进行舍饲圈养,现在已经发展到30 只。去年我家还建了一个能贮10 万斤草的青贮窖,光这个窖就够我家的羊吃上一冬天。有了充足的饲草料,全家每年光靠育肥羊的纯收入就能过万元。”羊够吃,膘肥,刘旺能不乐呵!听着老农民们的叙说,看着外面高高的草垛、肥壮的羊,县农发办的同志顿时感到,正是由于有了农发好政策,农民才转变了观念,信心满怀地奔向增收致富的道路。
如今的化德县,随着农业综合开发步伐的不断加快,草原建设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当地政府充分发挥区域和资源比较优势,通过统一组织,集中资金技术,先后建成了一批优质高效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最近几年,化德县连续遇上大旱天气,草原建设项目区凭借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做到了一春无雨保全苗、持续无雨苗情壮、全年无雨夺丰收, 饲草产量年均仍达420 万公斤以上。“赤沙沙的地上长起了绿茵茵的草”。实践表明,干旱地区草原建设的“化德模式”突破了草原建设的传统做法,为同类地区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在公共财政的扶持下,草原农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