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昔日撂荒田 今日“聚宝盆”

郭斌  张娜

 内蒙古卓资县现有耕地60余万亩,农民人均耕地5亩。改革开放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大量耕地撂荒闲置。另有部分耕地由于缺乏综合配套,产出效益低下,农民种田收入不高,若遇上干旱年份,种田还会赔钱,因此也被闲置起来。截至到2003 年,全县撂荒耕地达10 万亩以上。如何盘活耕地资源,让撂荒田派上大用途?卓资县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他们从养地入手,在用地上着力,向设施农业问效,使多年的撂荒田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养地,改善基本生产条件

    大面积耕地的撂荒闲置,直接制约了卓资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民增收,同时也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对这样严峻的情势,卓资县农业综合开发责无旁贷地担起了破解瓶颈的重任。县农发办一班人通过深入调研认识到,耕地大面积撂荒,固然有劳力外流的因素,但与基础设施不配套、耕地质量水平低不无关系,而要盘活耕地资源,必须从改善生产条件入手,努力提高其产出效益。为此,卓资县农业综合开发将撂荒闲置的耕地逐步纳入开发范围,在2003-2014 年10 年间,共投入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近亿元实施“养地计划”。在项目区架设低压输电线路,增加节能变压器,使农田电力网络首次实现了由低配置、高耗能、旧设备,到高配置、低耗能和新设备的转变。同时,新打、配套了机电井,并将“大集体”时留下的水泥防渗渠全部更换成“PE”地埋管道,曾经跑冒滴漏的“筛子渠”被节水滴灌设备所代替。此外,项目区还按照农田林网化的要求,将大面积土地划分成若干个网格,所有网格都栽植了防风固沙林带,既优化了农田小气候,避免了干热风对农作物的侵袭,又减少了干旱和大风、虫害、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项目区农田全部作了测土配方处理,使土壤元素失衡多年的农田,氮磷钾等基本元素得以相对平衡。各乡镇党委、政府还集中劳力、车辆,组成农业综合开发突击队,对农发项目区的中低产田进行了全面改造,并按照土地治理建设标准,修筑了田埂,修整了道路、桥涵,平整了土地,完善了其他配套设施,使一度失去“呵护”的贫瘠农田和废弃不种的撂荒地重新得到了“滋养”。县农发办还联合县农业、科技等部门,对农发项目区的良种进行监察,及时提供农作物良种,特别是定向为项目区提供足够的马铃薯原种、一级种和二级种。每年组织两期以上针对项目区农民的科技培训,系统讲解节水灌溉、无公害作物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区再也找不着撂荒闲置的耕地,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基本实现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目标的高标准农田。

    用地,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

    全方位的农业综合开发,史无前例的土地滋养,为农业集约化经营做好了厚实的“铺垫”。自2005 年以来,卓资县及外地的一些农业龙头企业,被项目区完善的现代化生产条件以及肥沃的农田所吸引,纷纷与农民签约承租土地,发展现代规模农业。卓资县委、政府因势利导,做好全程服务。在土地的使用上坚持“稳定承包权,明确使用权,放活经营权,维护收益权”原则,积极鼓励农民对内建立联户经营的联合集团,走专业合作社的路子;对外实行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包括反租倒包、直包经营、买断经营、委托代耕、农户互换等。通过以上措施,使农发项目区的土地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土地经营模式由条块分割分散经营向集中连片经营转变,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运作; 二是发展方式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实现了设施农业的集中高效发展;三是农民增收渠道由单纯依靠土地向依靠第三产业的多渠道增收转变,促进了农民增收的非农化、多元化; 四是农民身份由职业农民向兼业农民和城市居民转变,实现了农民角色的转换。为了将改造好的耕地用好和用出高效益,卓资县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集团公司和农民每建一亩日光温室,财政补贴5000 元,每建一亩塑料大棚补贴3000 元。2010年两项补贴分别增加至2 万元和5000 元。同时将农业综合开发与水利、电力等项目资金捆绑集中使用,扩大规模效益。

    问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农发工程的稳步推进,大大提高了项目区土地的利用率。过去零星、单一、低效的农田,成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用武之地;过去一家一户办不成的“农业大事”,如连体大棚、喷灌圈、科技园区等,现在都破天荒地办成了;过去蒿草连天的荒芜田野,再次恢复了蓬勃生机。到2014 年,全县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集团公司以转型发展的大手笔,通过科技和资金的有机结合,采用钢架或竹木结构大棚,以及从山东引进的第六代高寒型温室,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指针式喷灌、膜下滴灌及高垄栽培等露地栽培设施和技术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大榆树乡的牛角川、巴音锡勒镇、十八台镇、复兴旧德义等农区,成片的日光温室拔地而起,展示着现代农业的风采。目前,全县每年蔬菜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6 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0 万亩,所生产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水果,除满足本地区消费外,还销往呼和浩特、包头、二连浩特等大中城市,经济效益成倍翻番。

    位于卓资县印堂子村的聚多源农业公司,是北京昌平区一家企业老总在考察了卓资县农发项目区后,投资建设的一个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生产基地。公司流转土地3000 亩,种植草莓、精细蔬菜、火龙果、白灵菇等,品种有30多个。公司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以甜查理草莓、红颜草莓、香椿、樱桃西红柿等果蔬生产为基础,延伸开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为卓资县发展现代农业树立了样板。像聚多源这样发展较好的公司,还有位于大榆树乡的北京大地恒通、大天、宇丰等企业,以及当地承星农业种植合作社。到2014 年10 月,全县以集约化形式兴建的现代农业种植公司、合作社已发展到400 多家, 经营耕地面积36万亩,它们象草原盛开的鲜花,装扮着卓资大地,引领卓资农业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增收,让农民群众得实惠

    撂荒田恢复了生机与活力,当地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从事集约化生产经营的农业龙头企业按照整体规划,将农民承包的耕地流转集中后,使农民家家有了一个收入稳定的“聚宝盆”。公司流转土地每亩付给农民220 元租金,国家给予的土地直补仍然发给农民,而农民从承包田撤出后,许多人成为了在合作社或集团公司生产基地的上班族。他们在家门口打工,每月工资2000 ~3000 元。带有小四轮拖拉机、农用车和收割机等机械上班的农民,月收入则超过了万元。部分农民凭借当地设施农业的商品优势,从事农产品贩运和经销,发展第三产业。他们在城里开设销售蔬菜、水果、马铃薯等作物的商店,成立了蔬菜购销协会和直销车队,既为市场输送了新鲜果蔬,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西壕堑村农民李山,全家有4 个壮劳力,还有拖拉机、收割机、耙耱机等全套农机具。以前他承包30 亩责任田,春播结束后,有两个月既没事干、也没有收入,秋收后更是如此。4 个劳力一年中有七、八个月闲着。出售粮食后,除去成本,总收入不到6000 元。2008 年,正当他们准备弃田进城打工之际,有人进村承租土地,建起了农产品种植公司。李三把承包田都流转、承租给了公司,又将劳力和机具都“派遣”进了公司打工。这样,每年仅打工的工资收入就达4万元,加上流转土地的租金、土地直补,他家年总收入突破了6 万元。狮子沟村的赵银镯已经65 岁,但身板结实,干活勤快。自从村里有了种植集团公司,她就进去打工,育秧、移苗、上架、掐枝,样样做得精细周到,每天收入40 元,一年打工收入1 万多元。她说:“要不是村里有设施农业集团公司,要不是农业综合开发治理了撂荒田,我这把年纪上哪里打工挣钱去?”

 撂荒田变成“聚宝盆”,随之带来的是农民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和农村面貌的大变样。2013 年,卓资县农发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000 元,较2003 年增长了3 倍多。如今的卓资县,到处显现出富裕文明的美好景象。各乡镇都通上了柏油路,农民家家盖起了新式砖瓦房,部分农民还进县城买了楼房,购了成套家用电器,家家通了电话,不少农户通了宽带网络,绝大部分农民有了数目可观的存款,有些农户还购买了家用小汽车。他们说,是农业综合开发圆了自己的幸福梦。(《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