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为苍茫古原增色添彩——乌兰察布市农业综合开发纪实


——乌兰察布市农业综合开发纪实

赵光   李鑫

   乌兰察布系蒙古语红色崖口之意。公元1633年,蒙古族四子王、达尔罕等六部落首次会盟于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红山口(今大青山脚下),乌兰察布盟由此而得名。2003 年底经国家批准乌兰察布撤盟设市。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现辖1区、1市、4旗、5县,国土面积5.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业与畜牧业协调发展的草原中心城市。沧海桑田,岁岁年年。当历史进入20 世纪90 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为祖国北疆这片古老而年轻、到处充满美丽与神奇的土地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如今,当人们驻足这曾经金戈铁马、猎火狼烟的苍茫古原,无处不感受到浓浓的现代化气息,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的各族人民,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谱写历史的新篇,而这其中,便有着农业综合开发浓墨重彩的一笔。

   强基固本,实施农业大开发

   乌兰察布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区和呼包鄂“金三角”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特别是电力充足、矿产丰富,有着发展重化工工业独特的资源优势。这些年,全市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然而,市委、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今天,农牧业始终是不可动摇的基础和支撑,而农业综合开发正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要抓手和推进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农业综合开发被放在了全市“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强基固本、兴业富民的重大项目和民心工程,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过问,研究部署重大问题,提出工作目标任务,协调解决要事难事。全市11个旗县(市区)不仅全部列入了国家开发县,而且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为农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实施20 年来,始终把改善农村牧区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重点;始终坚持扶大扶强优势特色产业,以此带动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始终突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致力于实现项目投资效益的最大化。20 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农发资金174487.8 万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93229 万元,自筹资金81258.8 万元。土地治理累计改造中低产田78.7 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3.1万亩,完成草原(场)建设96万亩,实施“节水增粮行动计划”发展膜下滴灌45万亩。项目区共新建小型蓄水工程21座,新打和修复配套机电井6305眼,架设输变电线路1914.4公里,衬砌渠道313.6公里,开挖疏浚渠道158公里,建设渠系建筑物3187座,铺设地埋管道8985.3公里,建设微喷灌58.3万亩,改良土壤41.8万亩,修筑机耕路2982.8公里,配套农牧业机械4196台(套),引进良种85.5万公斤,建设标准化棚圈22.3万平方米、青贮窑5.6万立方米、饲草料加工点21 处、网围栏2186公里,改良种畜628 头,营造防护林9.7万亩,完成示范推广面积25.7万亩,培训农牧民29.2万人次。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后,水浇地面积占到了全市的43%,全市新增粮食产能的50%来自农发项目区。产业化经营围绕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各业,共实施项目130个,对39个农牧业龙头企业和91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了重点扶持,在全市初步形成了马铃薯、反季节蔬菜、奶牛、肉羊等一批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打破瓶颈,做好节水大文章

乌兰察布市系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区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为了发展生产,地下水长期处于超采状态,井越打越深,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水资源不仅成为全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更成为致命的短板。为了打破发展瓶颈,乌兰察布市始终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农发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多项措施加以推进落实。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搞好规划。为了实现乌兰察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市农发办提出,所有新申报的土地治理项目区都必须推广节水灌溉,并作为治理的硬措施和考核的硬指标。此外,每年集中大量资金用于老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同时加大对未开采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新打机电井的数量和深度,全面推广节水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农艺。市县两级农发办上下联动,搞好总体和专项规划,将发展节水农业作为打破瓶颈制约的突破口,并借助东北四省实施“节水增粮行动”项目的契机,加大宣传力度,使发展节水农业成为项目区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经过近年来的持续推进,目前,乌兰察布全市农发项目区已发展喷灌、膜下滴灌等多种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5 万亩,占全市节水灌溉面积的20%,每年可节约水资源2400 万方。过去,多数农田灌溉通常是抽水、渠流、汇田“三部曲”,农民称之为“海浇漫灌”。传统的灌溉方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增加了农民浇地的成本。现在,农发项目区正由传统的“浇地”向“浇作物”转变,不仅节水,而且省工节本,深受群众欢迎。在农发项目区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全市发展节水农业正成为新常态。

   二是依靠科技,因田施策,增强实效。2012 年,乌兰察布市开始启动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节水增粮行动”项目,

为了实现节水与增粮的双重目标,市和旗县共同组织力量搞好规划设计,除了全面配套膜下滴灌设施设备,并将“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到项目区建设中。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和运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单井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00 亩左右,提高到了现在的200 ~ 300亩,膜下滴灌比传统灌溉方式节水50 ~60% ;可溶于水的专用肥随水施至作物根系附近,易被作物吸收,提高了利用率,平均可省肥20%,有的达40% 以上,减轻了化肥对土壤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可节省农药用量10% 以上 ,且杀虫效果好;可使一般农作物增产20 ~ 40%,低产田可增产50% 以上。此外,乌兰察布市属高寒地区,冬季特别寒冷,冻土深度通常在2.2 ~ 2.7 米之间,从而增加了地埋管道的维护难度。对此,市和旗县农发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经过多次对比试验,将过去使用的P V C 管材改为拉伸性能更好、抗冻能力更强的PE 管材,并在其他方面进行了改进设计,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是创新机制,加强管理,确保长效。发展节水灌溉,硬件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为了加强项目区机电井的统一管理,市农发办通过在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丰镇市黑土台镇、商都县小海子镇等地试点,利用整合资金搭建信息化平台,对机电设备实现电脑操作远程控制,同时推行刷卡取水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先进的智能化手段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而且增强了管理效果。试点乡镇的经验做法得到自治区农发办的肯定,目前已在全市推广。为了确保各项节水灌溉措施落到实处,市农发办还将发展节水农业作为每年对旗县农发工作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促进建立发展节水农业的长效机制。

   围绕特色,培育马铃薯大产业

   马铃薯是乌兰察布市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不仅种植历史悠久,而且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19 万亩,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400 万亩以上,鲜薯总产达400万吨。其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内蒙古自治区的近1/2,约占全国马铃薯年均种植面积和产量的6%。人均来自马铃薯产业的收入占到种植业收入的53%,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0%。毫无疑问,马铃薯产业不仅成为乌兰察布市的一块金字招牌,更是乌兰察布市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多年来,乌兰察布市农业综合开发主动策应市委、市政府制定的马铃薯主导产业发展战略,坚持将投入和服务的重点向马铃薯产业倾斜,建基地、扶龙头、兴科技,打造“中国薯都”,带动农民增收。

一是抓好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连续多年治理,全市农发项目区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初步建成了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并相继成为马铃薯专业生产基地。例如察右前旗红富村在实施农发土地治理项目后,依托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发展以马铃薯为主导产业的种植业,全村仅此一项,每年便可增收10 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由以前的2000 多元提高到了目前的4000多元。

   二是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提高产业发展质态。为了提高马铃薯生产的科技含量,长期以来,乌兰察布市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加大科技示范推广的力度。通过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在项目区重点推广了“两增五推”技术,即:增加密度、增加有机肥料;推广脱毒种薯、推进机械化作业、推行地膜覆盖、推广设施栽培、推广施用专用肥。此外,积极示范推广经农业推广部门鉴定适合本农区种植的冀张薯8 号、12 号、14号及青薯9 号、16 等新品种。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措施的投入,不仅提高了马铃薯产量,而且保证了马铃薯的品质和质量,为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支撑。

   三是通过产业化项目扶持,延伸产业发展链条。这些年,乌兰察布市农业综合开发先后对26 家薯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了重点扶持,并通过他们引领马铃薯种薯繁育、种植、加工、贮藏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内蒙古民丰薯业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马铃薯种薯研发生产、物流仓储、商品薯深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2011 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同年被认定为国家马铃薯种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单位。该企业同时也是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研发中心”和“薯都核心区”,承担着为全区乃至全国提供马铃薯种薯的重任。得益于农业综合开发连续2 次的重点扶持,“民丰”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热心为农户提供包括优质种薯、全程技术指导、按订单收购产品的优质服务,切实解决农民“买难、种难、卖难”问题。领办或帮助种植大户组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建立规模种植基地,通过“公司+ 合作社+ 农户”和“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实现企业、合作社、农民利益的有效联结。2013 年,在农发资金扶持下,总投资4095 万元的“1.26 亿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基地项目”又在“民丰”投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推动乌兰察布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并为“民丰”成为“服务全市、辐射全区、面向全国”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奠定了基础。该项目还可解决当地1000 多人的就业问题,每年可增加农民土地租金及在基地打工收入共计300 多万元。同时,1.26 亿粒马铃薯原原种能满足2 万亩原种田种植,带动农民增收2000 万元。

   立足市情,助推畜牧业大发展

   乌兰察布是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大市,畜牧业也是该市“强市富民”的又一支柱产业。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目前全市正着力打造“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实现“工业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发展目标。对此,农业综合开发主动跟进、积极作为。这些年,全市共投入农发资金36609.8 万元,其中草原建设项目投资14808.2 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投资21801.6 万元,通过改良草场,建立养殖基地,扶持加工及流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完善产业链条,从而加快了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有力推动了全市畜牧业大发展。

   一是实施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着力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为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乌兰察布市农业综合开发先后采取了补播、施肥、节水灌溉等多项改良草场的措施。自实施草原(场)治理项目以来,共完成人工种草42.9 万亩,改良草场42 万亩,灌溉草场8.5 万亩,建设饲料基地2.6 万亩。项目建设不仅提高了农村牧区的饲草量,而且进一步改善了牲畜饲养管理条件,增强了防灾抗灾能力。实践证明,农发改良草原(场)项目建设不仅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也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堂草原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是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提高养殖业规模和水平。近年来,围绕奶牛、肉羊两大主导产业,乌兰察布市农业综合开发把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更多地投向了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先后对全市80 多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给予了重点扶持,使其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项目区及周边地区农牧民实现共同致富。

   三是扶持牛羊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为了促进牛羊肉制品、奶制品加工业发展,延长畜牧业产业链条,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乌兰察布市农业综合开发对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一些龙头企业给予了重点扶持,并通过这些企业带基地、兴产业,助增收,取得良好成效。内蒙古天辅乳业是一家以加工乳制品为主的企业,得益于农业综合开发连续3 年的重点扶持,其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站稳了脚步。此后,该企业又将发展的目光转向了处于产业链上游的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和牧场建设,以基地和订单的方式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养殖,从而构建起从饲草、养殖到乳制品和肉制品加工完整、可控的产业链条。2014 年,在农发资金扶持下,企业又在实施“2 万吨儿童牛奶饮品扩建项目”。项目投产后,将带动当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物流业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并使项目区每年人均增收3000 ~ 3500 元,辐射带动项目区500 户奶牛养殖户、200 户种植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十年辛勤耕耘,二十年春华秋实。二十年来,乌兰察布市农发干部队伍尽管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始终倾心于这片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又相对经济落后的土地,他们以草原儿女特有的信心、勇气、忠诚与智慧,用心在呵护这片塞外草原,妆扮她的美丽,谋划她的未来。他们围绕政府目标,积极开展工作,深入调查研究,改进工作作风,坚持规范管理,抓好项目建设,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赢得了项目区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乌兰察布农发人和他们的事业,正如同草原上经历过酷暑与寒冬考验的芳草一样,始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他们说,为让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塞外草原不再繁衍贫穷与落后,一定要加倍努力,继续谱写乌兰察布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篇章。(《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