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乌兰察布农业综合开发简报

乌兰察布农业综合开发简报

第五期

乌兰察布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编发       2014年9月10日

化德县扶优扶强产业化经营项目

促进农民增收

化德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乌兰察布市东北边缘及蒙、冀两省区交界处,其地域广阔,气候独特,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业为辅的半农半牧区。全县总面积2568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人,境内平均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2.2℃,降雨量330mm左右,无霜期105天。

近几年来,化德县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地区特色,以生猪、肉羊、肉鸡、马铃薯等传统优质产业为主攻方向,按照“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的扶持原则,坚持开发一种资源,建设一片基地,培育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基本思路,统筹谋划布局,集中资金投入,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项目有机结合的开发模式,强势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充分发挥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带领农民不断开拓增收渠道,使得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在化德县初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主要做法

化德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紧紧围绕服务“三农”为目标,进一步调整思路,优化布局,转变方式,完善制度,创新机制,提升效益。

1.创新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与根本目标,合理分工,密切协作,整合资源,提高了效率。完善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扶持重点和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进行“三优先”,即市场前景广,开发积极性高的优先扶持;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优先扶持;科技含量高,企业运转快的优先扶持。

2.明确扶持重点。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统筹安排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对于企业承办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围绕有利于为龙头企业提供生产原料、建设基地来安排。农民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创建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扶持的财政资金真正用在与农民生产密切相关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上。

3.完善投入方向。积极创新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与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有机结合的扶持方式和运行机制。找准切入点,一方面将财政资金用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的关键环节上,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增加农业产业化建设投入,因势利导促发展。

4.健全管理制度。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把扶持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否有带动作用作为项目立项的重要前提条件。建立健全企业和农民之间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企业和农户做到双赢。完善验收考评工作,让农民群众成为“参与式开发”的主体。

二、发展成效

近几年,化德县农业综合开发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公开竞争、强化管理的原则,加大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扶持养殖基地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组织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3年,完成项目总投资47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38万元,自筹资金238万元,重点扶持了欣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5000只肉羊育肥场扩建、富民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只肉羊育肥场建设、华琪绿园农牧业专业合作社1500只肉羊养殖基地、俊达生猪专业合作社2000头商品猪养殖建设以及蒙佳养殖专业合作社10万只肉鸡养殖建设项目。建成标准化棚舍3300平方米,猪舍1420平方米,鸡舍3200平方米,饲料库房600平方米,建兽医室150平方米,人工受精室150平方米,青贮窖800立方米。县农发办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化发展新路子,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如在标准化棚舍建设上,采用砖砌墙体、彩钢板封顶,为牲畜安全过冬提供了一个“温暖之家”,高标准青贮窖更为牲畜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后续保障。通过农发项目的扶持带动,养殖业效益大幅提高。2013年新增出售生猪1000口,销售收入14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300户农民从事生猪养殖,农民户均增收2380元;当年出栏肉羊3400只,调动1010个养羊户从事舍饲育肥羊养殖业,受益人口3288人,户均增收3000元;当年出售肉鸡10万只,带动200户农民从事肉鸡养殖,受益人口达640人,户均增收3000元。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化德县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改变了过去化德县粗放式经营方式,克服了零打碎敲、生产水平低的弊端,有效地引导农民从兼业养殖到专业养殖,推动标准化生产,从而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使农民真正尝到了产业化发展增收致富的甜头。

(化德县农发办供稿)

报: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评审中心

送:市委、市政府,局领导、市农发办领导、局机关及农发办各科室

发:各旗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