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塞外通衢大道的呼海大通道从商都县玻璃忽镜乡冀家村身旁掠过,优越的交通条件并没有使冀家村的农民们摆脱靠天吃饭的生活习惯,穷日子一年接着一年,全村半数以上人家外出打工,留守在这里的人们守着薄地勉强度日。农业综合开发,为冀家村的脱贫攻坚增设了大马力引擎,项目做到了农民的心坎上,乡亲们亲切地称此为“民心工程”。
基础设施攻坚战打响
2015年,冀家村被作为商都县农业综合开发节水增粮项目村。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组织农、林、水、电技术人员及项目区乡镇干部和当地群众代表,实地踏勘调研,结合地形、地貌、地质、交通、电力等资源情况以及土质、地形等农民群众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确定建设方案,通过工程手段将2100亩连片土地开发成为高效节水农田。
曾几何时,冀家村的田野里旌旗招展,人声鼎沸。大型施工车辆进进出出,冷落多年的土地有了生机。经过一年的施工,共打机电井8眼,修复机电井2眼,配套10眼;安装地埋管道17公里。高压电线在田野里凌空穿梭,雪白的井房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平展的田间路将原先凌乱的土地串接在一起。
通过精准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治理等项目,极大地改变了冀家村的落后面貌,改善了冀家村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实现了项目实施和精准扶贫的双赢。
节水又增粮,农民喜眉梢
2016年,项目交付农民使用后,当年就见到了成效。
2017年新春刚过,商都县农发办回访冀家村,乡亲们众口一词:“去年的收入不赖!”朴实的话语,憨厚的笑颜,与一年前人们的表情天壤之别。
冀家村的人们并不懒,他们也曾在土地里流过大汗。大集体时,冀家村的精耕细作是出了名的,曾因大面积种植蕃瓜而名扬商都,村名曾一度改为瓜坊子。无奈连年干旱,老天靠不住了,农民种地入不敷出,撂荒逐年增加。去年最多时撂荒五千多亩。农业综合开发实施的这两千多亩土地,过去半数撂荒,长满野蒿。看着曾经爬满蕃瓜的土地变得面目全非,农民心疼不已,但又无力回天。
农业综合开发,使冀家村人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增收脱贫的希望。
樊爱是冀家村一位普通农民,折磨了他十几年的胃病捆住他的双手:“要不是有病,我早就出去打工了”。更为不幸的是妻子得了乳腺癌,欠下一大堆外债。2016年首次种植改造好的节水增粮项目田后,他不敢尝试种别的植物,而是将31亩土地全部种植莜麦。秋天莜麦成熟的时候,穗头淹没了他佝偻的身躯。当收割机将饱满的颗粒呈到他面前时,樊爱露出多年不见的笑容。这31亩莜麦,亩产达410斤,纯收入2万元。
如果说樊爱是位笨拙胆小的庄稼人,那冀家村不乏胆大灵活的农民。在自己的承包地里,几位年近六十的农民尝试种植他们从没有种过的新品种,仅葵花一项,郝丙生种植了12亩,孔繁洲种植了35亩,张学文种植了30亩。尽管受葵花大幅降价的影响,他们的收入仍然比上年高出许多。
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不但从农业综合开发中受益,就连一些无力耕种的农民也有了额外的收入。自幼瘸腿的崔金山与有严重智力缺陷的儿子艰难生活,节水增粮项目在冀家村实施后,他将撂荒多年的承包地转租给大户种植,7亩地收入一千多元。
农业综合开发催生了冀家村土地流转,有丰富种植经验的张学文除种植自己的承包地外,还承包了其他六户共90亩土地。冀家村外的种粮大户、新型农民也跃跃欲试,使冀家村土地的身价一路攀升。昔日长满草蒿的土地如今成了香饽饽。
尽管节水增粮项目使冀家村人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第一年就夺了一个头彩,但距离脱贫致富,还有相当的距离,市、县两级农发办对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
再添一把火,让农民尽快富起来
就在农业综合开发助力冀家村精准脱贫的同时,市财政局干部包扶冀家村的21户贫困家庭,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市财政局的干部们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致贫原因,看房、看粮、看劳动力强不强、看有无读书郎、看有无“病怏怏”,填写精准扶贫信息采集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不脱贫不脱钩。跟踪落实了21户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一户一法”脱贫项目,进一步增强贫困户自身的“造血”能力。同时,完善落实冀家村公益性质的活动中心及村道路建设项目,让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为冀家村规划发展特色产业,试种蔬菜,争取使土地取得更多的效益,发挥产业带动脱贫作用。市财政局局长李尚荣多次深入冀家村,与农民促膝长谈,帮他们理思路、订规划、谋发展。2016年新春,李尚荣局长为包扶的6户贫困户每户送上200元的红包,祝愿他们2017年更上一层楼。
2017年的春天,冀家村的田野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棚,装点了冀家村的田野,项目区干部群众的信心满满的吹响了冀家村种植业升级换档的“集结号”。今年,将是一个更大的收获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