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确定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一是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采取深耕深松等方式提升耕地质量。二是向体制改革要潜力,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水平。三是实施水土资源保护、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等重大工程,促进节约高效用水,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内蒙古卓资县以农业综合开发为突破口,不断加强土地质量的提升、节水节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快车道。
建 设 标 准 农 田
卓资县属旱作农业区,这里十年九旱,沟壑纵横,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先天不足。全县有耕地63万亩,守住保护的红线,并使之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凭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形成机制和综合运作机制,每年投入亿元资金,开展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提质增效工程建设。第一步是对土地划分类别,作出治理规划,确定大榆树乡的牛角川,复兴乡的新德义、旧德义、拐角铺,梨花镇的东壕赖、西西壕赖、十八台镇的八苏木、梅力盖图等土地集中区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区。第二步是集中劳力、车辆,对开发区的中低产田进行全面改造。采取的措施是对坡度在25度以下的缓坡底进行统一标准的平整,累计修筑田埂22万延长米,坡地“取高垫低”运土3万立方米。经过平整,原来的“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都变成了“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的水平田。各开发区按照综合开发方案,修筑了田间道路、桥涵,栽植了防风固沙林带,总面积两万余亩。综合开发后的农区,林成网、田呈方、路平坦,布局科学合理。开发区作了土壤测试配方处理,氮磷钾等元素失衡多年的农田,首次得到了土壤元素的相对平衡,中低产田改造面积达到43.71万亩。改造后的农田,蓄水性和土地的土壤含氧量大幅度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建 设 节 水 工 程
对于卓资县这个旱作农业区来讲,保护水资源、开展节水“革命”,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关键环节。县农业开发办公室在节水工程建设中,首先宏观设计了《农业综合开发电力网络布局图》,架设高、低压线路14.46公里,更新了节能变压器,为节水提供动能。同时在土地相对集中片区,建起小型蓄水工程4座,累计新打、配套机电井85眼,各开发区健全水资源管护制度,本着农民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对水利工程中机电井及地埋管道等配套设施,落实到机电井承包人,解决了水利工程管护难的问题。开发区将过去的水泥、砂石防渗渠全部更换成“PVC”地埋管和节水滴灌、渗灌设备。经过测算,新建的节水管道和滴灌、渗灌等先进的灌溉工程,每亩较过去的海灌、漫灌节约水资源70%。在解决了输水渠系、管网问题的同时,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农作物种植全面推行覆膜化,覆膜减少了水分的蒸发量,还可提高地表温度,促进了作物生长。
发 展 设 施 农 业
按照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向体制改革要潜力,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水平的精神,卓资县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大力引导农民开展设施农业建设。各开发区坚持 “稳定承包权,明确使用权,放活经营权,维护收益权”的原则,打破耕地的“一家一户制”,实行土地集约化、设施化经营。到2014年,各农业综合开发区先后采用钢架拱型结构和竹木结构及山东第六代高寒型温室机械厚墙体F卧室全钢架结构、指针式喷灌、滴灌等技术,建起了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1.3万亩。规划建设了10个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占地1000亩。建成了卓资山镇城卜子、十八台永利等2万亩标准示范区;卓资山镇、旗下营镇、大榆树乡3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乡,同时大面积发展了露地蔬菜种植和马铃薯喷灌圈种植。全县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6万亩,单位土地的产出率比过去旱田种粮高出12倍。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区东耗赖村农民承租土地两千亩,种植大棚蔬菜,年人均纯收入超出两万元。
2015年3月15日